<button id="rzsif"></button>
    1. <span id="rzsif"><pre id="rzsif"><sup id="rzsif"></sup></pre></span>
    2. <rp id="rzsif"></rp>

    3. <rp id="rzsif"></rp>

      中文English

      當前位置:首頁 > 機構 > 計劃財務司 > 投融資管理

      全國農業農村投融資典型做法(一)

      日期:2021-01-06 作者: 來源: 【字號: 打印本頁

       

      編者按:2020年以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農辦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 加快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的意見》(中農發〔202010號),加大政策謀劃力度,創新工作舉措,多元渠道擴大農業農村投資,形成了一批影響較大、效果明顯、可復制可推廣的有效做法和寶貴經驗。按照唐仁健部長批示要求,我們對甘肅、浙江等7個典型省份的情況進行了梳理總結,分期予以刊發,供學習借鑒。


       

      聚焦脫貧攻堅  創新工作機制
      努力推進農業保險和農產品倉儲冷鏈保鮮設施建設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

      近年來,甘肅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論述和黨中央、國務院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以最大限度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著力構建農業保險體系,積極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全力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一、加快發展農業保險,為產業扶貧保駕護航

      一是緊扣脫貧攻堅,科學設定政策。結合省情實際,省委省政府研究提出了成本墊底、收益托底、六大產業全覆蓋的農業保險總體思路,圍繞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制定出臺了《甘肅省2018—2020年農業保險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甘肅省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業保險配套政策體系。

      二是積極籌措保費,推動政策落實。甘肅省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20182020年,省市縣三級財政共籌措農業保險財政保費補貼資金28.6億元(省級14億元、市縣14.6億元),三年來累計515萬戶農戶參保,實現農險保費44.94億元,理賠31.31億元,直接受益農戶319.3萬戶次。特別是2020年,在遭遇連續暴雨、洪澇等重大災害的狀況下,82.95萬戶(次)受災群眾及時得到了保險理賠11.48億元,其中50萬戶(次)貧困戶獲得賠款4.74億元,有力保障特色產業穩定發展和貧困戶如期脫貧。

      三是提高保障標準,努力擴大覆蓋面。增品擴面上,將保險補貼品種從2018年的69個、2019年的80個擴大到了2020年的96個,并按照貧困戶全覆蓋,逐年擴大規模的原則,明確所有中央補貼品種的參保率達到35%以上,使越來越多的農產品有了保本保收的托底保障。提標降費上,按照普惠和特惠相結合的辦法,推動18個中央和省級補貼險種提高保額、降低費率,幅度平均達到30%以上,對貧困戶參保給予繳納總保費的10%的特殊優惠,確保了每一戶貧困戶都能保得起。

      四是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基層力量。一方面建立了省級農業保險工作聯席會議制度,11個省級部門為成員單位,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解決農業保險工作推進中遇到的問題;建立了縣級政府作為農業保險實施主體的工作機制,將農業保險承辦機構選擇權連同計劃任務、保費補貼資金全部下放,充分調動縣級開展農業保險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在全省15788個行政村全部組建農金室,與農業保險承保機構共同服務農戶承保理賠工作,打通了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力保障了全省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工作的進展。

      二、大力推進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積極謀劃政策,突出支持重點。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甘肅省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關于扶持全省貧困村果蔬保鮮庫發展的意見》,聚集貧困地區,聚焦特色產業,把蘋果、蔬菜、馬鈴薯等鮮活農產品作為保鮮庫建設的重點進行傾斜支持;聚焦產后損失率大的品種,把天水等花牛蘋果主產區作為建設重點,予以重點支持。

      二是強化資金統籌,加大建設投入。2018年以來,甘肅省累計整合各類渠道財政資金11.95億元,撬動社會投資40億元,新建果蔬保鮮庫等冷鏈設施2195個,全省農產品倉儲冷鏈設施儲藏能力將達到593萬噸。省農擔公司與金融機構合作,為符合條件的建設主體提供融資服務,為審批通過的貸款申請人提供免費擔保,有效助推了農產品冷鏈體系建設。

      三是注重田頭建設,保護農民利益。重點扶持家庭農場、合作社和村一級建產地田頭保鮮庫,便于農戶就地就近采摘儲存,實現錯峰銷售,使采摘期特色農產品實現均衡批量有序上市,降低和化解由于農產品集中上市造成短期市場供需失衡和價格下跌的風險和壓力。由于冷鏈體系建設到位,極大地提升了議價定價能力,2020天水市和隴南禮縣花牛蘋果主產區通過新建保鮮庫117座,花牛蘋果平均收購價格4.0/公斤,較去年上漲66.7%。

      四是創新帶農機制,提升產業效益。甘肅省冷鏈體系建設目前主要有龍頭企業經營、貧困村專業合作社持有經營(折股量化到貧困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經營三種模式,初步形成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為農機制,運營上基本滿足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同時,創新運營服務機制,組建特色農產品產銷協會,不斷培育壯大營銷隊伍,建立產銷形勢研判和發布機制,為農產品倉儲冷鏈保鮮設施發揮作用提供多層次服務,確保建得好、用得上,建設主體有效益。

      三、實施特色產業發展貸款工程,引入產業發展資金活水

      一是聚焦產業化龍頭企業,創新信貸支持模式。2017年,甘肅省啟動實施特色產業發展貸款工程,用于發展農村富民產業和縣域經濟,支持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具備一定規模、對農民增收有較強帶動作用的企業發展。通過省金控集團參股或控股市縣擔保機構、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構建省市縣三級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并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小額擔保業務生力軍作用,建立完善政銀擔企四方風險聯動分擔機制,推廣見貸即保模式,探索先擔保、后抵押模式,并積極探索將大型農機具等納入抵質押和擔保范圍。同時,各縣區設立風險補償金制度,按銀行放款額度一定比例存入放貸銀行專戶,用于承擔20%的縣域特色產業貸款發生的擔保代償責任。為強化激勵約束,金融監管部門將特色產業貸款政策落實情況作為金融機構年度綜合評價內容,對貸款政策落實好的金融機構,在各類貨幣政策工具運用中給予支持。截至202011月末,全省累計發放特色產業貸款1270億元,提前實現1000億元特色產業貸款發放目標。

      二是及時摸排貸款需求,積極推薦優質項目。為落實好特色產業發展貸款等工程,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建立了全省特色產業發展工程貸款項目庫,指導各縣市圍繞牛羊菜果薯藥等特色優勢產業,按照龍頭企業申報、縣區篩選審核,市州復核、農業農村部門審查匯總推薦的程序,積極摸排企業貸款需求,不斷補充完善和調整項目內容,并要求縣市區政府按照誰推薦、誰服務、誰監管原則,加強對產業化項目和龍頭企業培育的服務和監管。目前,全省14個市州和蘭州新區3批共推薦龍頭企業1908家,經省級審查,入庫企業1865家,貸款需求764.8億元。入庫項目分批提供各金融機構,按市場化原則對符合條件的給予貸款支持。

      三是強化政銀企對接,積極搭建溝通平臺。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先后組織召開了四次聯席會議,22家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參加,專題研究銀政企特色產業發展貸款對接事宜。省農業農村廳先后與省發改委、省農發行共同簽訂三方合作備忘錄,就農業政策性金融支持甘肅特色產業扶貧達成合作意見;與省郵儲銀行達成合作協議,設立農牧郵儲產業貸專屬信貸產品;協調省農發行、省農行、甘肅銀行、蘭州銀行等與省金控融資擔保集團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多方合力推動貸款落實;指導縣市區政府依托農村金融綜合服務室和金融服務指導員,協助銀行做好信用信息采集、貸前調查、貸中管理和金融產品的宣傳等工作,形成了省地方金融局和省農業農村廳牽頭,金控、銀行、企業等互相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為進一步推動特色產業工程貸款落實提供了保障。

      四是引進培育龍頭企業,著力奠定貸款信用基礎。堅持外引自建相結合,新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200家以上,力爭每個貧困縣依托主導產業引進和培育1戶大中型龍頭企業,將龍頭企業培育任務分解至縣區,通過引導龍頭企業科學布局、轉型升級、基地建設、創建農產品加工業強縣、落實扶持政策、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等方面進行支持。積極推動落實省委省政府和有關部門出臺的融資、稅收、用地、用電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并指導市州、縣區整合涉農資金,采取貸款貼息、先建后補和以獎代補等方式,對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龍頭企業給予扶持。截止202012月底,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新增228家、達到3096家,其中貧困縣新增龍頭企業200家、總數達到2946家。

       

       

       

       

      統籌多元投入渠道
      高水平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省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

      近年來,浙江省持續推進農業農村領域投資,堅持財政支農、金融助農、保險護農和資本強農,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高質量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高水平創建鄉村振興示范省。十三五期間,全省農業投資1093.50億元,比十二五增長3.36%。2020前三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服產值2253億元、增長1.6%,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05元,增長5.8%,

      一、強化財政支農引導作用

      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構建完善財政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機制體制和政策體系,做大盤子,做優結構,做強績效,切實有效爭取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按照集中財力辦大事的要求,整合設立百億鄉村振興績效提升獎補資金,全面推行和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績效管理模式,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推動全面實施支農資金績效管理和建立全過程監管機制。十三五期間,中央和省兩級財政扶持資金總量達398億元,其中省級資金208.15億元,中央資金189.85億元。積極鼓勵各地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農業農村建設,2020全省發行用于農業農村的地方政府專項債達97.38億元。

      二、著力構建農銀合作機制

      協同運用融資擔保、基金投資、抵押貸款等金融手段,積極引導金融資本投入鄉村振興。聯合人行出臺金融服務鄉村振興20條措施,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專項考核,指導省級31家金融機構加大鄉村振興金融支持力度。聯合省農信聯社,在采集農戶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戶籍地址、戶號等5項基本身份性信息的基礎上,推行無感授信、按需增信、隨時用信,全面開展農戶小額普惠貸款,實現農村普惠授信全覆蓋。截至202011月末,全省普惠授信服務農戶908.22萬戶、授信總額1.43萬億元,每戶農戶享有至少3萬元的授信基礎額度;已用信農戶299.07萬戶,占授信戶數的32.9%,總用信額度5895.91億元。深化開展與省建行、省農行、省農信聯社等金融支農戰略合作,協同加強金融服務鄉村振興力度,總體授信8000多億元。積極優化金融服務,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努力打通農業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支持農業信貸擔保機構擴面增貸提質和主體信用信息化體系建設,開發并組織實施糧農貸、鄉村振興金融新產品“E農貸等專屬產品,提供政策性融資增信擔保。截至202011月底,省農業擔保融資公司在保余額53.53億元,在保項目近1.98萬個,其中政策性業務占99.8%。

      三、深化推進農險政策保障

      優化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機制,深化拓展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和創新農險經營機制。堅持傳統險種和創新險種統籌推進,建立健全考核激勵體系,重點推進全省普適性險種,積極鼓勵各地開辦特色險種,努力擴大農險覆蓋面、受惠面,并將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列入市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標,發揮了農業生產安全網和農民增收穩定器作用。十三五期間,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達43億元以上,提供風險保障2003億元,受益農戶65萬戶。創新銀行信貸+保險保障+政策補貼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活體抵押等新型抵質押貸款創新,盤活生豬等活體資產融資價值。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轄內共發放生豬活體抵押貸款112筆,貸款余額1.21億元。

      四、撬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深入實施兩進兩回行動,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搭建招商引資平臺,充分發揮支農政策的導向帶動、財政資金的杠桿引導和百億鄉村振興基金的引領撬動作用,吸引撬動更多社會資本、資源要素參與投入農業農村建設,投資鄉村振興。如溫州市通過集中實施一批農業重大項目,帶動農業有效投資85.4億元;臺州市去年共謀劃150多個農業招商引資項目,擬投資總額達150多億元;湖州市南潯區專門成立了農業大好高項目推進組,對農業大好高項目實行一企一策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