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rzsif"></button>
    1. <span id="rzsif"><pre id="rzsif"><sup id="rzsif"></sup></pre></span>
    2. <rp id="rzsif"></rp>

    3. <rp id="rzsif"></rp>

      中文English

      當前位置:首頁 > 機構 > 計劃財務司 > 投融資管理

      全國農業農村投融資典型做法(二)

      日期:2021-01-06 作者: 來源: 【字號: 打印本頁

      創新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
      積極破解農業農村融資難題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

      2018年以來,針對農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黑龍江省在農業農村部金融支農服務創新試點項目支持下,聯合哈工大和建設銀行等9家銀行,建成黑龍江省農村金融服務平臺,探索出農業大數據+金融支農模式,累計線上發放貸款超過200億元,服務農業經營主體達15.4萬個,其中2020發放貸款156億元,有效滿足了疫情防控期間農戶信貸需求。

      一、推動模式創新,著力打通金融支農新渠道

      依托農業大數據中心,開發農業金融服務平臺,實現政府與金融機構數據共享。一是共享數據。2017年,在省領導的強力支持下,原省農業廳在全國率先成立農業大數據管理中心,實現了農業行政管理數據脫敏脫密后集中管理。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金融服務平臺作為統一數據接口,支持建設銀行等共享有關農業數據,創新信貸產品。二是線上抵押。抓住農村土地確權的政策契機,開發全省土地流轉抵押系統,實現鑒權、授信、抵押、放款等全流程線上操作。三是在線申請。農民通過手機APP申領貸款,可隨借隨還”“按日計息,貸款周期大幅縮短,農民貸款成本大幅降低。四是精準授信。金融機構根據農戶申請,通過農業金融服務平臺,調用土地確權、土地流轉等農業數據,多維度為農業主體畫像,在線精準授信放款。

      二、推動產品創新,著力提升金融服務補短板

      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圍繞三農領域和農業全產業鏈多個環節,創新推出18款農業大數據金融產品,促進金融與農業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一體推進。一是針對不同客群開發產品。面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出地押云貸、農信云貸,面向農民推出地押快貸和信用快貸,提高信貸的針對性。二是針對農村急需創新產品。首創推出農機過橋貸”“蔬菜大棚信用貸等產品,使農戶在政策資金還沒到位的空檔期也能得到信貸支持。三是針對農村經營拓展產品。圍繞糧食流通市場化改革推出糧易融,圍繞農資經銷批發采購推出農采云貸,逐步推進大數據金融服務對農業經營主體和產業鏈條的兩個全覆蓋。建設銀行開發的地押云貸農信云貸,通過建行惠懂你”APP線上申請,不到兩年發放土地經營權貸款168億元。

      三、推動服務創新,著力確保農民群眾得實惠

      堅持從方便農民、惠及農民出發,讓通過省農業金融服務平臺貸款的農民,實現四省。一是省事。農民信用等級一經評定,即可獲得融資資格,以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最高可貸300萬元。二是省時。通過APP線上實時便捷操作,24小時全天候服務,最快三分鐘資金到賬,將手機變成了農民的新農具。三是省錢。2019年利率平均4.5%,2020疫情期間,再優惠到4.17%,農民節約利息支出約6億元。四是省心。過去,農民貸款要找關系、托門路;現在,農戶線上自助辦理貸款,避免了人為干預,讓農戶辦事不求人”“借錢有尊嚴。

      四、推動機制創新,著力強化金融服務優環境

      省委省政府對金融支農創新高度重視,省領導多次在有關會議提出工作要求,并作出專門批示,省直各部門擺上重要日程。一是建立聯動機制。省農業農村廳、財政廳、銀保監局等相關部門和銀行、大學、企業多方聯動,近幾年來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保障了金融支農創新的需要。二是建立運營機制。省農業農村廳牽頭抓總,大數據中心負責數據集中和儲存管理,農投集團、哈工大組建服務公司負責具體運營,金融機構出資支持平臺硬件建設,保證了平臺的順暢有序運行。三是建立推介機制。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各金融機構,赴各縣召開了1000多次現場會,2020疫情期間開通線上視頻培訓,培訓覆蓋10多萬農民,讓更多農民了解使用平臺服務。四是建立通報機制。定期調度全省農業金融服務平臺推廣和貸款情況,市縣排序,全省通報,督促引導各地應用農業大數據+金融模式。


      發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
      大幅提升農田建設質量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

      近年來,江西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西時提出的要夯實糧食生產基礎,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重要指示,圍繞補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在省級層面統籌整合資金的基礎上,用市場手段創新融資方式,在全國率先發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破解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難題,以實際行動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截至目前,已累計發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券78.39億元,支持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580萬畝,按時超額完成了國家下達建設任務且取得顯著成效,2018、2019年度連續兩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主要做法是:

      一、勇于擔當,推動專項債政策落地

      2017年以來,江西不斷提升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導小組規格,由省政府一把手親任組長,常務副省長和分管副省長為副組長,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研究協調資金籌措事宜。2019年,為適應國家政策變化,江西借鑒已發行的土儲債、棚改債等經驗,組建以省政府牽頭,財政、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等部門協調配合的工作專班,深入挖掘高標準農田收益能力,積極探索以田養田的模式,在省級層面統籌整合中央和省級農田建設相關財政資金的基礎上,在全國率先發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達畝均3000元。20197月,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完成后的新增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收益作為主要還款來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全國首只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募集資金29.41億元;20201月,又發行專項債募集資金48.98億元。目前,已全面啟動新一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籌備工作。

      二、強化引導,確保專項債良性運轉

      新增耕地指標出讓收益和耕地質量產能提升收益,是償還高標準農田建設專項債的主要來源。在項目設計時,江西按照控占量、挖存量、擴增量的建設思路,盡可能減少線狀地物的占地面積,最大限度提高項目新增耕地率。同時,要求嚴禁在生態紅線內產生新增耕地。在項目施工時,嚴格實行先表土剝離再回填程序,保持耕作層肥力;土地平整后,每畝可安排不超過100元的土壤改良資金,對農田進行培肥,促進地力提升。同時,江西出臺了《跨設區市補充耕地省級統籌調劑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明確高標準農田新增耕地和產能提升指標交易收益,優先用于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和債券償還等。據統計,全省2020年建成的290萬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區,新增耕地面積4.91萬畝,新增耕地率達1.62%,耕地質量平均提高了0.01個等級,預計新增耕地、產能提升指標交易收益可達71.7億元,足以覆蓋本年度發行的專項債本息。

      三、建好項目,提高專項債使用效益

      近年來,江西按照進度要快、質量要高、效益要好、監管要嚴的要求,堅持建、管、用一體,嚴把項目設計、施工、驗收關,建立了省級定期調度、對接督導、掛點督查三項督導機制,完善了高標準農田《項目管理辦法》《建設規范》等系列管理制度,出臺了《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指導意見》,建立了縣負總責、鄉鎮監管、村為主體管護機制。創新高標準農田田保姆模式,明確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責任。同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成效列入省對市縣政府高質量發展考核、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和糧食安全考核內容,采取縣級自驗自評、市級全面驗收、省級抽查三級考核的辦法,全面客觀評價項目建設成效,并每年籌措資金2.37億元,對排名前20位的縣(區)進行資金獎勵。

      四、加強管理,保障專項債使用安全

      結合政府債券發行管理要求,確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縣(區)政府為舉債主體,負責債券資金的使用管理及按時還本付息。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明確專項債資金主要用于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農田輸配電等工程建設。同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全省重點審計項目,省審計廳每年隨機抽取11個項目縣,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情況進行專項審計,嚴厲查處套取、擠占項目建設資金等違法違規問題,并制定印發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廉政紀律十嚴禁》,對資金管理和使用劃紅線、亮底線,確保項目安全、資金安全和人員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