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業農村投融資典型做法(三)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
近年來,廣東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著力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堅持以重大建設項目為牽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持續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加快構建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支農投入機制。截至2020年9月底,全省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57.9億元,同比增長69.5%。
一、加強系統謀劃,抓好重大項目建設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將實施農業農村重大項目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先手棋和重要抓手,從省級層面進行系統謀劃和整體設計,推進以項目集聚資源、要素,構建省統籌、市縣落實的重大項目建設格局。
一是精心謀劃設計重大項目包。廣東省將2020年作為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年”,謀劃提出糧食生豬產能、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農房管控、風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包。
二是統籌疫情防控和重大項目建設。強化部門溝通協調,在物流方面,積極聯合公安、交通部門對防疫期間運送重大項目建設物資的車輛予以優先快速通行保障。在用工方面,大力開展“就業扶貧助復工”行動。在用地方面,創新出臺農業農村項目用地政策文件,落實了每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配套50畝以上建設用地指標等措施。
三是實行重點項目集中開工。2020年6月3日,組織全省763個農業重大建設項目集中開工,項目投資總額達到3568億元。
二、加大統籌力度,拓寬投融資渠道
積極拓寬農業農村投融資渠道,推動財政、金融、社會等各類資金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合力支持“三農”發展新格局。
一是加大財政資金統籌辦大事力度。2020年,統籌安排中央及省級財政資金共20億元,支持120萬畝高標準農田和7萬畝高效節水灌溉農田建設;8.03億元支持早稻擴種,超額完成部下達擴種50萬畝的任務。繼續安排了省財政資金25億元用于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148億元用于開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共向省級申報涉農項目13512個,擬申請使用省級涉農資金768億元。
二是擴大政府債用于農業農村項目規模。動員各市圍繞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智慧農業、沿海漁港、動植物保護能力提升等重點領域,謀劃設計專項債項目,做實項目庫儲備。省級財政資金對發債項目或地區予以適當傾斜。2020年全省農業農村領域立項實施的專項債項目59個,實際使用專項債額度36.59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項目20個,使用債券額度8.31億元。重點投入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產品冷鏈物流和流通設施、農業基礎設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截至2020年12月10日,全省農業農村領域共儲備專項債項目240個,總投資1383.65億元,申請專項債額度496.95億元。
三是發揮農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廣東省在2017年設立了全國首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金,省財政分年度注資100億元,引導帶動金融、工商等社會資本投入,基金總規模將達到300億元。目前基金已經累計撬動社會資金130多億元,重點支持了一批生豬、種業、農產品加工等經營性股權投資項目。
四是發揮金融機構協同支農作用。省農業農村廳推動27家銀行、基金等機構聯合發起成立了全國首家金融支農聯盟,打造農業特色貸、農業險和農業擔保、農業投資等金融精準支農產品、組合套餐。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涉農貸款余額達1.48萬億元,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2198.99億元,較年初增長25.27%。
五是發揮農業保險兜底保障作用。制定出臺了政策性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將省級補貼險種增加到28個,省內種植的所有嶺南水果、所有水產養殖品種和茶葉都納入保險補貼范圍,并大幅度提高了補貼標準。2020年1—10月,全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21.43億元,同比增長26.95%,為農業生產提供了926.75億元風險保障,同比增長36.35%。
三、創新管理機制,提升投資效益
一是強化績效管理。在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中,廣東省對投資項目進行全面評價和過程管理,建立完善起了一套立項前績效申報、實施過程中期評估、項目完成后驗收評價的分級分期監督管理制度,有效保障項目推進。
二是建立獎懲機制。將農業農村項目投資工作納入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采取通報表揚先進、督導約談后進、資金用地傾斜等措施,獎優罰劣,督促市縣加快推進項目落地實施。
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
推進全域鄉村振興
四川省農業農村廳
從2018年四川省發行全國第一支鄉村振興專項債以來,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積極抓住地方政府專項債規??焖贁U大的政策機遇期,加快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拓寬鄉村振興資金籌措渠道,推進全域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已通過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募資157.96億元,主要投向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園區、全域鄉村振興等139個農業農村領域重點項目。
一、領導重點關注,部門主動作為
四川省高度重視地方政府專項債工作,主要領導多次組織研究,建立跨部門專項債聯動協調機制。省農業農村廳作為重要成員,推動將鄉村振興重點領域納入專項債支持范圍,在全省專項債發行一盤棋的大局下,統籌推進鄉村振興專項債工作。
一是設立工作專班。為加快推進全省鄉村振興專項債工作,省農業農村廳成立工作專班。主要負責鄉村振興專項債工作前期指導、推進情況定期調度、發債資金使用和項目建設督導等工作。
二是找準支持項目。指導市縣農業農村部門圍繞現代農業產業園、高標準農田建設、倉儲物流建設、宅基地制度改革等重大項目和試點,探索以農業土地整理、產業經營、社會化服務等收入為收益來源,并將高收益項目和低收益、無收益項目進行組合,實現項目收益自求平衡。
三是強化政策支持。在安排中央和省級項目資金時,優先支持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的地方,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將設立鄉村振興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金、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等金融創新模式,作為省級星級現代農業園區評定指標,鼓勵各地通過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籌措資金。
二、把控關鍵環節,提升工作效率
一是建立農業農村部門項目儲備機制。指導市縣農業農村部門聚焦重點領域,謀劃重大項目,建立“三農”領域補短板項目儲備庫,擇優儲備符合發債要求的農業項目。
二是分級審核納入儲備庫管理。完善“一案兩書”等前期工作,經本級政府審定后納入省級專項債發行儲備庫。省農業農村廳配合財政廳、發改委、人行、承銷團金融機構、發行場所等對儲備項目進行評審,將符合發行條件的項目納入發行備選庫。
三是確定發債項目及資金需求。在地方發債額度內,按照納入發行備選庫項目輕重緩急,向當地財政部門提出當年發債項目及金額計劃,做好發債前準備工作。
四是發行后納入專項債執行庫管理。鼓勵合作銀行積極購買鄉村振興專項債。成功發行的專項債項目轉入省財政廳專項債執行庫管理。農業農村部門按照行業主管部門的職能職責,加強項目日常監管,督促項目單位按時還本付息。
三、盤活農村資產,引入金融活水
積極探索創新,盤活農村資產,吸引社會資本和金融活水,有效降低了融資成本(利率基本在3—4%之間),形成了三大發債融資模式。
一是以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為契機,探索將土地收益作為項目主要收入來源的瀘縣鄉村振興專項債模式,有效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將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和專項債結合,有效盤活了閑置宅基地資源,籌措鄉村振興建設資金,同時穩妥解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用地,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解決用地需求。
二是以現代農業園區為載體,探索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效益為主的眉山市東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模式,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項目建成后的農業設施租賃、農產品銷售、旅游、服務收入等作為主要收益來源發行鄉村振興專項債。
三是將高標準農田、農業園區、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等打捆包裝,探索基于項目多元化綜合收益發行的井研現代農業建設模式,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通過新增耕地指標出讓收益、產業經營收入、數字農業園和農產品倉儲冷鏈物流的服務性收入綜合形成項目收益。這種模式的優點在于既有短期就能見效的新增耕地指標出讓收益,又有長期經營產生的產業經營收入和服務性收入,具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
構建農銀企產業共同體
撬動金融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
為破解農業產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貴州省創新推出農銀企產業共同體模式,即以農業項目為載體,將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機構有效捆綁,形成資源高效利用、資金多元投入、利益緊密聯系、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共同體,在引導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方面做了積極探索。
一、立足“三大優勢”,集成農業農村資源要素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貴州農村產業革命的縱深推進,為農業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和優勢。一是政策支持。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密集出臺了金融支持“三農”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金融支農政策創新創造了良好環境。二是組織領導。貴州建立省委省政府領導領銜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工作機制,由12位省領導領銜推進12個特色產業發展,預算安排12億元產業發展資金,強力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三是產業基礎。大力推動特色優勢產業規?;l展,目前貴州茶葉、辣椒、藍莓、李子等農作物種植面積均在全國前列,為引入金融和社會資本奠定了重要基礎。
二、創新“四項機制”,構建農業農村多元投資格局
農銀企產業共同體創新的基本理念是:以企業為基礎、以項目為載體、以利益為紐帶、以創新為動力,形成資源高效利用、資金多元投入、利益緊密聯系、優勢充分發揮的產業共同體。遵循的主要原則是: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整合資源,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專業管理。
農銀企產業共同體的運行機制包括4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實施主體創新。地方國有企業以股權投資方式,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組建特殊項目公司即SPV產業項目公司,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組織實施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項目。二是資金籌措創新。項目總投資以“226”比例構成,即地方國有企業出資20%、社會資本出資20%、銀行貸款60%。三是融資模式創新。鼓勵銀行貸款“125”供應鏈金融模式,“1”指SPV產業項目公司為主體;“2”指以農用地經營權、生物性資產為抵押物;“5”指以土地綜合性長期收益、資源沉淀增量收益、上下游資金閉環運行收益、農業保險功能、農業擔保作用為增信措施。四是利益聯結創新。地方國有企業獲得的投資收益在項目區內以“1144”分配方式分配,即10%分配給村集體經濟、10%分配給貧困農戶、40%分配給流轉土地的農戶、40%用于自身發展。
三、實現“五方共贏”,激發農業農村投融資活力
一是轉變投入方式,放大了財政資金效應。既能對財政資金實行有效監管,又實現了財政資金1:5的放大效應。目前實施的項目共投入財政資金7.69億元,預計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30.76億元。
二是資金閉環管理,提振了銀行貸款信心。實行“125供應鏈”金融模式,提供了優良的金融環境,通過資金閉環管理,為銀行拓展了業務、增加了客戶、拉來了存款。
三是利潤效益豐厚,激發了社會資本活力。社會資本投資實現1:5放大,可獲得總投資60%的純利潤,實現資本金收益的3倍放大,有效激發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產業的積極性。
四是盤活集體資源,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國有資本方利潤的10%分配給村集體,讓村集體的“死資源”變成了“活資產”,極大地帶動了村集體增收。
五是強化利益聯結,帶動了農民群眾增收。通過實施農銀企產業共同體項目,老百姓得到土地流轉費用、企業效益分紅、打工務工收入等實實在在的好處。